本文向给大家分享罗塞塔石碑苹果破解相关知识,同时小编也会对罗塞塔石碑上的文字进行解释,如果能解决您在罗塞塔石碑苹果破解方面面临的问题,请收藏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罗塞塔石碑的真实性
罗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也译作罗塞达碑),是一块制作于公元前196年的大理石石碑,原本是一块刻有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Ptolemy V)诏书的石碑。但是,由于这块石碑同时刻有同一段文字的三种不同语言版本,使得近代的考古学家得以有机会对照各语言版本的内容后,解读出已经失传千余年的埃及象形文之意义与结构,而成为今日研究古埃及历史的重要里程碑。核枣罗塞塔石碑最早是在1799年时由法军上尉皮耶-佛罕索瓦·札维耶·布夏贺(Pierre-François Xavier Bouchard)在一个埃及港湾城市罗塞塔(Rosetta,今日称为el-Rashid)发现,但在英法两国的战争之中辗转到英国手中,自1802年起保存于大英博物馆中并公开展示。
特色
罗塞塔石碑是由一群生活于公元前、埃及托勒密王朝时代的祭司所制作,作为当时的国王、年仅13岁的托勒密五世加冕一周年时的纪念,其上的内容主要是在叙述托勒密五世自父亲托勒密四世处袭得的王位之正统性,与托勒密五世所贡献的许多善行,例如减税、在神庙中竖立雕像等对神庙与祭司们大力支持的举动。在托勒密王朝之前、法老时代的埃及,像这般的诏书原本都是由法老颁授,等同于圣旨,但到了托勒密时代,唯一还知道埃及象形文撰写方式的祭司们却成为诏书的颁写者,是一个很不一样的特点。
罗塞塔石碑由上至下共刻有同一段诏书的三种语言版本,分别是埃及象形文(Hieroglyphic,又称为圣书体,代表献给神明的文字),埃及草书(Demotic,又称为埃及通俗体,是当时埃及平民使用的文字),与古希腊文(代表统治者的语言,这是因为当时的埃及已臣服于希腊的亚历山大帝国之下,来自希腊的统治者要求统治领地内所有的此类文书都需要添加希腊文的译版)。在公元4世纪结束后不久,尼罗河文明式微、不再使用的埃及象形文之读法与写法彻底失传,虽然之后有许多考古与历史学家极尽所能,却一直解读不了这些神秘文字的结构与用法。直到1400年之后罗塞塔石碑出土,它独特的三语对照写法,意外成为解码的关键,因为三种语言中的古希腊文是近代人类可以阅读的,利用这关键来比对分析碑上其它两种语言的内容,就可以了解这些失传语言的文字与文法结构。
在许多尝试解读罗塞塔石碑的学者中,19世纪初期的英国物理学家汤马斯·杨(Thomas Young)是第一个证明碑文中曾多次提及“托勒密”这人名的发音者。至于法国学者尚-佛罕索瓦·商博良(Jean-François Champollion)则是第一个理解到,一直被认为是用形表义的埃及象形文,原来也是具有表音作用的,这重大发现之后磨氏笑成为解读所有埃及象形文的关键线索。也正是因为这缘故,罗塞塔石碑会被称为了解古埃及语言与文化的关键基础。
今日被存放在大英博物馆埃及厅中展示的罗塞塔石碑,是个高约114.4厘米、宽72.3厘米、厚27.9厘米,略呈长方形但实际上缺了许多边角的平面石碑,大理石材质制造(虽然常被误会为是花岗岩),重约762公斤。大理石的黑色表面上刻有涂上白漆的文字,石碑的两侧刻有后人加上的文字,其中左侧为“1801年时由英军在埃及获得”(Captured in Egypt by the British Army in 1801),右侧则为“国王乔治三世捐赠”(Presented by King George III),虽然这块石碑曾在1998年时由大英博物馆的古物维护专家以现代化的手法清理干还原其原貌,但上述的刻字由于也是近代人类文明事迹的见证之一,因此被保留了下来。除此之外,石碑底部左侧也有一个小角落蓄意被保留而没有清理,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对照,让人们知道清理前与清理后的差异。
历史
1799年7月15日,当时随着拿破仑占领埃及(1798年—1801年)的法军上尉皮耶-佛罕索瓦·札维耶·布夏贺在尼罗河三角洲上一个称为罗塞塔的港口城镇郊外,指挥圣朱利安要塞(Fort St Julien)的地基扩大挖掘工程时,意外挖到一颗黑色的大石头。他意识到这颗石头的重要性而向指挥官阿卜达拉·杰克·德·门努瓦(Abdallah Jacques de Menou)报告,后者决定应该将这颗大石送去给拿破仑在开罗设立的瞎含埃及研究所(Institut de l'Égypte)里之科学家们研究分析,并于同年8月运抵开罗。由于石碑是在罗塞塔郊外出土的,因此根据发现地点而命名为罗塞塔石碑。
1801年,拿破仑的大军被英军打败投降,也结束了法军在埃及为期三年的占领期。埃及的占领权易手也掀起这批法军在埃及收集到的古物之所有权争议,当时法国的科学家们希望能保留这批古物并在6月开罗破城时,带着它们避走亚历山卓港(Alexandria),但英方却认为这些古物是没收品,应当属于英王乔治三世的财产。当时,著名法国自然学家艾奇恩那·若弗鲁瓦·圣-蒂莱尔(Étienne Geoffroy Saint-Hilaire)曾致信英国大使威廉·理查德·汉弥尔顿(Sir William Richard Hamilton),威胁如果英方豪夺,他们将焚毁这批发现物。英军在占领亚历山卓后,与法方签订亚历山卓协约(Treaty of Alexandria,1801年9月)正式结束法军在埃及的占领,根据此协约法军在占领期间于埃及发现的古物,也应一同转移给英方。但法军在撤退时并未依约缴出罗塞塔石碑,而是将它藏在一艘小船上准备偷渡回欧陆,但功败垂成半途被英军捕获。事后双方协议,法方可以保留之前的研究成果与石碑的拓印,但英方则获得石碑的实际拥有权。
罗塞塔石碑在1802年时运抵英国,并且以英王的名义捐献给大英博物馆作为收藏,从此之后罗塞塔石碑一直被展示在博物馆的埃及馆中,是该馆最引以为傲的镇馆之宝之一。在之后的两百多年间,罗塞塔石碑仅曾短暂地离开过大英博物馆一次——1917年时,接近尾声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战火蔓延,由于博物馆方面担心伦敦遭受到激烈的轰炸而损伤古物,因此将一批包括有罗塞塔石碑、较为轻便容易搬移的重要古物,偷偷藏匿在霍本(Holborn)一带深达地下50英尺的地下铁车站中,为期两年。直至大战结束恢复和平后,才将古物移回博物馆继续展览。
不过,并不是全世界的人们都很乐意见到罗塞塔石碑被保存在大英博物馆中,例如设址于开罗的埃及古物最高委员会(Supreme Council of Antiquities,是埃及文化部的下辖组织之一)主秘、也是知名埃及考古学家的札希·哈瓦斯博士(Dr. Zahi Hawass)就曾公开呼吁英国应该将罗塞塔石碑归还给它真正的归属地、埃及,因为这块石碑是埃及文明的重要象征。
衍生意义
由于其知名度与重要性,除了石碑本身外,罗塞塔石碑或罗塞塔这名词也被引伸用来意指或暗喻一些其他的事物。其中,由于石碑上的刻文被用来作为语言翻译用途,因此有一款非常受欢迎的多国语言学习软件,也以《罗塞塔石碑》来命名。除此之外,由于是破解埃及象形文这种如谜题般的事物之起始点,“罗塞塔石碑”也被用来暗喻要解决一个谜题或困难事物的关键线索或工具,举例来说,欧洲航天局(ESA)就将其发展的太空探测器命名为罗塞塔,因为透过此计划,将会破解太阳系生成的秘密,是天文研究上的关键突破。
1799年8月的一天,在尼罗河口的罗塞塔城附近,一队拿破仑士兵正在炎热的阳光下修筑工事。突然“当”的一声,一个士兵的铁铲碰到一块坚硬的东西,他俯下身子用手摸了摸,惊喜地喊道:“看啊,我可能发现了埋藏宝物的石箱!”
随着他的喊声,疲惫不堪的士兵们又都兴奋起来,七手八脚地帮着挖掘下去。然而,挖出来的并不是什么宝物,只是一块上面布满文字的大石板。
“又是一块没用的破石板!”这些法国人懊丧地嘟囔着。原来,他们跟随拿破仑远征埃及以来,对那些布满奇形怪状符号的石刻,早已屡见不鲜了。这时,一个名叫布萨的带队军官没有去休息,他仔细观察着这块石板,琢磨着它的来历。他发现这块石板同以往见到的并不完全相同,石板上有三种文字刻成的铭文,最下面的铭文竟是人们熟悉的古希腊文。布萨意识到这块石板的重要性,他立刻向上司报告了这个发现。
� 很快这件事就被拿破仑知道了。此时,拿破仑正在进行远征埃及的战争,但他十分重视收集古埃及的文物,随军带去了由一百七十五名学者组成的庞大的考察团。他立刻将这块石刻交给法国考古学家。�
这是一块黑色玄武岩石刻,长约一百十五厘米,宽约七十三厘米,厚约二十八厘米。�
经学者们鉴定,铭文的上部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下部是古希腊文字,夹在中间的是世俗体文字(古埃及后期的一种草书文字)。由于石刻中有古希腊文,学者们弄清楚了碑文的内容。原来,这块石碑是公元前196年僧侣们刻的,内容是为了感谢法老给神庙的赏赐,他们决定将法老的生日作为节日来庆祝。石板上三种铭文的内容是完全相同的。学者们希望借助古希腊文,来对埃及象形文字进行译读。�
古代埃及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与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中国的甲骨文一样,都产生于原始社会中最简单的图画,所以叫象形文字。最早的埃及象形文字产生于公元前3000年,大约在古王国时期。这种图形文字也称为“圣书体”,有许多是鸟、兽和人物形象,常常被刻画在石板或木板上,还要非常仔细地涂上颜色,描上细带。刻画之后的象形文字,已不仅仅是文字,同时也是一幅幅的彩色图画。�
到中王国时期(公元前2133年~公元前1786年),从象形文字中发展出一种更容易书写的草书体,称为“祭司体”。到后期埃及又出现更“草”的字体——“世俗体”。世俗体已没有图画的特点,书写形式更简单,普通老百姓也会读写。在古埃及,这几种文字可以同时使用。�
后来,埃及遭到外族入侵。科普特文和阿拉伯语取代了古埃及文。慢慢地,古埃及文在此后的一千五百年时间里,便不再有人使用和认识了。从古罗马时代一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人对埃及文化十分欣赏,但谁也不知道那些碑刻上美丽的象形文字的含义。
罗塞塔石碑被运到欧洲,引起了人们研究古埃及文字的兴趣。有人发现象形文字中有一些椭圆形的圆框,对照已认出的古希腊文的专有名词“托勒密”、“亚历山大”,可以认定圆框中的象形文字符号一定是国王的名字。
最终,一个叫商博良的法国学者破解了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秘密。商博良是一个语言天才,九岁就开始学习古希腊文和拉丁文,以后又掌握了希伯来文、阿拉伯语、科普特语和波斯语等。他二十二岁时成为语言学博士。
1808年,商博良开始研究罗塞塔石碑。他先找出写有“托勒密”名字的椭圆形框,对照希腊文,用拉丁字母读出了托勒密的名字。为了验证正确与否,他选用了一块方尖碑上刻有女王克里奥佩特拉的名字进行对照,从那个名字上他认识了几个新的符号,并肯定了两个名字中间同时出现象形符号的读法。后来,他又陆续读出了“亚历山大”、“恺撒”等许多人的名字。经过反复的比较,商博良逐渐从读出人名,发展到读出个别的词,最后读出整句的话。商博良还发现,埃及象形文字、祭司体、世俗体只不过是一种文字的三种形式,它们是可以互相转换的。� 1822年9月,商博良从一个建筑师那里得到两张象形文字拓本,这是从一个埃及神庙的浅浮雕上弄下来的。商博良很快就从拓本中读出了新王国时代的两个国王的名字:“图特摩斯”和“拉美西斯”。商博良确信他已基本掌握了古代埃及文字的奥秘。�
1822年9月29日,商博良满怀喜悦地在法兰西学院向学术界公布了他研究罗塞塔石碑的成果。从此,这一天,便被定为埃及学诞生的日子。商博良被公认为是古埃及语言学的奠基人,而罗塞塔石碑也被誉为“通往古埃及文明的钥匙”。�
从1822年商博良成功破译象形文字,经过几代埃及学家们的艰苦努力,人们对古埃及文字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古埃及人的各种文献不断地被译读出来,这使人们能够对古埃及人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学、科技乃至日常生活进行全面的研究。这样,古埃及文明的全貌到十九、二十世纪逐渐重见天日。
http://baike.baidu.com/view/37962.htm
http://www.xtxx.jsol.net/dspd/szts/%C9%CF%CF%C2%CE%E5%C7%A7%C4%EA/%CA%C0%BD%E7%C9%CF%CF%C2%CE%E5%C7%A7%C4%EA/005%C2%DE%C8%FB%CB%FE%CA%AF%B1%AE.htm
http://www.kpcn.org/zhuanti/kxbdxl/discovery/63.htm
http://vip.6to23.com/cholly/aiji2/rosetta.html
罗塞塔碑上有哪几种文字
由于其知名度与重要性,除了石碑本身外,罗塞塔石碑或罗塞塔这名词也被引伸用来意指或暗喻一些其他的事物。其中,由于石碑上的刻文被用来作为语言翻译用途,因此有一款非常受欢迎的多国语言学习软件,也以《罗塞塔石碑》来命名。除此之外,由于是破解埃及象形文这种如谜题般的事物之起始点,“罗塞塔石碑”也被用来暗喻要解决一个谜题或困难事物的关键线索或工具,举例来说,欧洲空间局(ESA)就将其发展的太空探测器命名为罗塞塔号,因为透过此计划,将会破解太阳系生成的秘密,是天文研究上的关键突破。
另外,罗塞塔石碑也被用来比喻能长久储存数据的事物,例如,庆应义塾大学、京都大学、夏普公司联合的研究人员将他们研制的新型存储系统的原型命名为“数字罗塞塔石碑”(DRS)。
使用“罗塞塔”来命名的事物包括有:
1. 《罗塞塔石碑》:跨语言学习软件,Fairfield Language Technologies发行
2. 罗塞塔号:欧洲空间局进行的追星计划。
3. 动画片《数码宝贝》02里面,尼菲迪兽(迪路兽的装甲进化),也有一个绝招叫做“罗塞塔石碑”。
4. 苹果电脑推出的电脑程式二元码翻译软件,让使用苹果电脑x86架构卖锋碰的用户能回头使用大部份PowerPC架构的程式二元码。
5. RosettaNet 是1998年6月由40家IT企业所联合创立的一个非营利性组织,其宗旨为建立、应用并提倡开放性的电子商务标准。
6. 分子生物学中,“罗塞塔”是一系列人工改造过的大肠杆菌菌系,菌中添加了稀有密码子对应的tRNA,适合于表达非大肠杆菌蛋白质。
7.Rosetta@home:一个基于伯克利开放式基饥网络计算平台(BOINC)的分布式计算项目中谈,用于蛋白质结构预测、蛋白质-蛋白质对接和蛋白质设计的研究。
8. 数字罗塞塔石碑(DRS):由庆应义塾大学、京都大学、夏普公司联合研发的一种高密度资料储存媒体。
介绍一下罗塞塔石碑,有什么关于它的好处
罗塞塔石碑
罗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也译作罗塞达碑),是一块制作于公元前196年的大理石石碑,原本是一块刻有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Ptolemy V)诏书的石碑。但是,由于这块石碑同时刻有同一段文字的三种不同语言版本,使得近代的考古学家得以有机会对照各语言版本的内容后,解读出已经失传千余年的埃及象形文之意义与结构,而成为今日研究古埃及历史的重要里程碑。罗塞塔石碑最早是在1799年时由法军上尉皮耶-佛罕索瓦·札维耶·布夏贺(Pierre-François Xavier Bouchard)在一个埃及港湾城市罗塞塔模拆(Rosetta,今日称为el-Rashid)发现,但在英法两国的战争之中辗转到英国手中,自1802年起保存于大英博物馆中并公开展示。
特色
罗塞塔石碑是由一群生活于公元前、埃及托勒密王朝时代的祭司所制作,作为当时的国王、年仅13岁的托勒密五世加冕一周年时的纪念,其上的内容主要是在叙述托勒密五世自父亲托勒密四世处袭得的王位之正统性,与托勒密五世所贡献的许多善行,例如减税、在神庙中竖立雕像等对神庙与祭司们大力支持的举动。在托勒密王朝之前、法老时代的埃及,像这般的诏书原本都是由法老颁授,等同于圣旨,但到了托勒密时代,唯一还知道埃及象形文撰写方式的祭司们却成为诏书的罩码枝颁写者,是一个很不一样的特点。
罗塞塔石碑由上至下共刻有同一段诏书的三种语言版本,分别是埃及象形文(Hieroglyphic,又称为圣书体,代表献给神明的文字),埃及草书(Demotic,又称为埃及通俗体,是当时埃及平民使用的文字),与古希腊文(代表统治者的语言,这是因为当时的埃及已臣服于希腊的亚历山大帝国之下,来自希腊的统治者要求统治领地内所有的此类文书都需要添加希腊文的译版)。在公元4世纪结束后不久,尼罗河文明式微、不再使用的埃及象形文之读法与写法彻底失传,虽然之后有许多考古与历史学家极尽所能,却一直解读不了这些神秘文字的结构与用法。直到1400年之后罗塞塔石碑出土,它独特的三语对照写法,意外成为解码的关键,因为三种语言中的古希腊文是近代人类可以阅读的,利用这关键来比对分析碑上其它两种语言的内容,就可以了解这些失传语言的文字与文法结构。
在许多尝试解读罗塞塔石碑的学者中,19世纪初期的英国物理学家汤马斯·杨(Thomas Young)是第一个证明碑文中曾多次提及“托勒密”这人名的发音者。至于法国学者尚-佛罕索瓦·商博良(Jean-François Champollion)则是第一个理解到,一直被认为是用形表义的埃及象形文,原来也是具有表音作用的,这重大发现之后成为解读所有埃及象形文的关键线索。也正是因为这缘故,罗塞塔石碑会被称为了解古埃及语言与文化的关键基础。
今日被存放在大英博物馆埃及厅中展示的罗塞塔石碑,是个高约114.4厘米、宽72.3厘米、厚27.9厘米,略呈长方形但实际上缺了许多边角的平面石碑,大理石材质制造(虽然常被误会为是花岗岩),重约762公斤。大理石的黑色表面上刻有涂上白漆的文字,石碑的两侧刻有后人加上的文字,其中左侧为“1801年时由英军在埃及获得”(Captured in Egypt by the British Army in 1801),右侧则为“国王乔治三世捐赠”(Presented by King George III),虽然这块石碑曾在1998年物敏时由大英博物馆的古物维护专家以现代化的手法清理干还原其原貌,但上述的刻字由于也是近代人类文明事迹的见证之一,因此被保留了下来。除此之外,石碑底部左侧也有一个小角落蓄意被保留而没有清理,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对照,让人们知道清理前与清理后的差异。
历史
1799年7月15日,当时随着拿破仑占领埃及(1798年—1801年)的法军上尉皮耶-佛罕索瓦·札维耶·布夏贺在尼罗河三角洲上一个称为罗塞塔的港口城镇郊外,指挥圣朱利安要塞(Fort St Julien)的地基扩大挖掘工程时,意外挖到一颗黑色的大石头。他意识到这颗石头的重要性而向指挥官阿卜达拉·杰克·德·门努瓦(Abdallah Jacques de Menou)报告,后者决定应该将这颗大石送去给拿破仑在开罗设立的埃及研究所(Institut de l'Égypte)里之科学家们研究分析,并于同年8月运抵开罗。由于石碑是在罗塞塔郊外出土的,因此根据发现地点而命名为罗塞塔石碑。
1801年,拿破仑的大军被英军打败投降,也结束了法军在埃及为期三年的占领期。埃及的占领权易手也掀起这批法军在埃及收集到的古物之所有权争议,当时法国的科学家们希望能保留这批古物并在6月开罗破城时,带着它们避走亚历山卓港(Alexandria),但英方却认为这些古物是没收品,应当属于英王乔治三世的财产。当时,著名法国自然学家艾奇恩那·若弗鲁瓦·圣-蒂莱尔(Étienne Geoffroy Saint-Hilaire)曾致信英国大使威廉·理查德·汉弥尔顿(Sir William Richard Hamilton),威胁如果英方豪夺,他们将焚毁这批发现物。英军在占领亚历山卓后,与法方签订亚历山卓协约(Treaty of Alexandria,1801年9月)正式结束法军在埃及的占领,根据此协约法军在占领期间于埃及发现的古物,也应一同转移给英方。但法军在撤退时并未依约缴出罗塞塔石碑,而是将它藏在一艘小船上准备偷渡回欧陆,但功败垂成半途被英军捕获。事后双方协议,法方可以保留之前的研究成果与石碑的拓印,但英方则获得石碑的实际拥有权。
罗塞塔石碑在1802年时运抵英国,并且以英王的名义捐献给大英博物馆作为收藏,从此之后罗塞塔石碑一直被展示在博物馆的埃及馆中,是该馆最引以为傲的镇馆之宝之一。在之后的两百多年间,罗塞塔石碑仅曾短暂地离开过大英博物馆一次——1917年时,接近尾声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战火蔓延,由于博物馆方面担心伦敦遭受到激烈的轰炸而损伤古物,因此将一批包括有罗塞塔石碑、较为轻便容易搬移的重要古物,偷偷藏匿在霍本(Holborn)一带深达地下50英尺的地下铁车站中,为期两年。直至大战结束恢复和平后,才将古物移回博物馆继续展览。
不过,并不是全世界的人们都很乐意见到罗塞塔石碑被保存在大英博物馆中,例如设址于开罗的埃及古物最高委员会(Supreme Council of Antiquities,是埃及文化部的下辖组织之一)主秘、也是知名埃及考古学家的札希·哈瓦斯博士(Dr. Zahi Hawass)就曾公开呼吁英国应该将罗塞塔石碑归还给它真正的归属地、埃及,因为这块石碑是埃及文明的重要象征。
衍生意义
由于其知名度与重要性,除了石碑本身外,罗塞塔石碑或罗塞塔这名词也被引伸用来意指或暗喻一些其他的事物。其中,由于石碑上的刻文被用来作为语言翻译用途,因此有一款非常受欢迎的多国语言学习软件,也以《罗塞塔石碑》来命名。除此之外,由于是破解埃及象形文这种如谜题般的事物之起始点,“罗塞塔石碑”也被用来暗喻要解决一个谜题或困难事物的关键线索或工具,举例来说,欧洲航天局(ESA)就将其发展的太空探测器命名为罗塞塔,因为透过此计划,将会破解太阳系生成的秘密,是天文研究上的关键突破。
使用“罗塞塔”来命名的事物包括有:
《罗塞塔石碑》:跨语言学习软件,Fairfield Language Technologies发行
罗塞塔太空探测器:欧洲航天局进行的追星计划。
动画片《数码宝贝》第二集里面,尼菲迪兽,也有一个绝招叫做“罗塞塔石碑”。
苹果电脑推出的电脑程序二元码翻译软件,让使用苹果电脑x86架构的用户能回头使用大部份PowerPC架构的程序二元码。
1.《罗塞塔石碑苹果破解 罗塞塔石碑上的文字》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罗塞塔石碑苹果破解 罗塞塔石碑上的文字》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www.51zhouyu.cn/yunshi/ziwei/1201.html